自2014年以來,中國智能家居相關企業快速增長,年度注冊增速維持在20%以上。
2017年針對智能家居設備行業的投融資金額達到了220.32億元,為近十年的最高點。至此,中國智能家居的發展駛入快車道,智能控制系統進入小系統階段。
此時,無論是互聯網企業、智能硬件企業還是家電企業,都在建立各自的生態和標準。對于消費者來說,選擇智能家居產品就好像選邊站隊,選了一家的產品,以后都只能選擇這一家的“全家桶”。
在這種割裂的生態下,一個手機要下載多個APP來控制智能家居設備的方式,也使得消費者的體驗感降到了谷底。
生態壁壘儼然已經成為全屋智能時代下消費者與廠商的“公敵”,頑疾如何進行根治?
2022年10月4日,CSA連接標準聯盟正式發布Matter 1.0協議,旨在通過整合Ethernet、Thread、WI-FI等通信協議,打造一個基于IP 的全新協議。當設備都支持這個協議以后,理論上就可以徹底解決局域網內互聯互通的問題。
在Matter的參與者列表里,我們發現亞馬遜、蘋果、谷歌 、華為等大廠罕見地聯合在一起。
然而,Matter1.0的落地卻幾經波折。從2019年底開始起步,經過多次延期之后,2022年荷蘭時間11月3日在阿姆斯特丹舉辦了Matter 1.0全球媒體發布。從初衷以及主導該標準制定的相關企業背景來說,Matter的面世毫無疑問是順勢而為。
但任何標準的執行都需要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節點共同推進,其難度可想而知,加上互聯互通背后所牽扯到的設備安全、企業產品差異化競爭等一系列挑戰,也同樣需要時間去探索、磨合。
首先,先做大蛋糕,再分蛋糕,大廠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
智能家居目前最需要的是能夠在應用層兼容不同通信協議的統一標準,而非取代現有通信協議。Matter相當于是智能家居設備之間的“翻譯器”,將各生態間的連接轉化為彼此能夠理解的語言,這樣既可以不改變原有的通信協議,又能統一管理設備。這種做法可以讓大廠對Matter保持較為平和的心態,因為雙方并不是彼此取代的競爭關系,而是橋梁的關系。
共同參與Matter起草推進的各個大廠,在競爭關系之外又多了一層協商和妥協的關系。他們認為如果智能家居市場持續分裂,很難再實現大幅增長。應該先想辦法把蛋糕做大,再想辦法分蛋糕。
其次,生態壁壘的優勢被打破,企業之間變成了真正拼刺刀的貼身戰,智能家居的門檻會比以往更高。
Matter的出現,讓一個中小廠商的產品就能輕易接入大廠系統,這對于相對封閉的生態圈企業來說,并不是一件友好的事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在革這部分廠家的命。
此外,當所有廠家都按照統一的標準去做,產品的差異化就會降低,相當于亮著出牌。這意味著競爭會更激烈,廠家要比拼的除了產品、技術之外,還有品牌、商業模式、服務水平等更多維度。智能家居的門檻變得更高。
再次,革新不是靠幾家巨頭就能完成的,需要大量的產品應用和產品迭代。
Matter的推行需要整個產業鏈的完善,與芯片、模組、成品、平臺、終端渠道等都是密不可分的,中間如果有缺失就會影響產品的推出。目前,在CSA官網可以查詢到的且已經通過認證的產品數量和品類還是極為有限的。
接入Matter所需的成本費用,如研發成本、成為會員單位的費用、產品開發好后產品的認證費用等會成為企業考量的因素之一。對于消費者來說,幾年都正常工作的電視、冰箱,不會因為想著要換個支持Matter的產品,就更換掉。Matter不會增加消費者更換家庭設備的沖動。
對于照明企業來說,一方面我們要秉持樂觀審慎的態度,產品方案和Matter協議保持同步;另一方面,我們更要研究,在Matter協議或其他智能控制協議下,智能在照明產業的深度應用,如何為用戶提供更豐富的全場景智能照明體驗。
畢竟推動智能家居往前發展的是人工智能技術,不是物聯網連接技術。
有用戶需求的市場,才是真市場。
資料來源:古鎮燈飾傳媒